开远体育创意产业园完工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开远体育创意产业园完工 > 新闻动态 > 泰州学院美术学院:构建乡村美育“全链条”支持模式的创新实践

泰州学院美术学院:构建乡村美育“全链条”支持模式的创新实践

发布日期:2025-04-15 23:14    点击次数:96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五育并举”的时代背景下,泰州学院美术学院近年来以“高校引领、在地实践、社会协同”为路径,构建起覆盖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技术支撑、文化传承、评价改革的“全链条”乡村美育支持模式,破解乡村美育“资源匮乏、师资薄弱、评价单一”的难题,为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路径。

理论筑基:从实践提炼范式。为乡村美育立标,实现乡村美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支撑。泰州市姜堰区白米中心小学探索“童画育人”,虽积累了丰富经验,却面临“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的困境。2016年,泰州学院美术学院主动介入,开启“高校+小学”协同研究模式。学院教授团队先后深入课堂,系统梳理其“童画+德育”“童画+学科”“童画+生活”等实践经验,结合全球社会情感学习(SEL)、STEAM教育等前沿理论,提炼出“童真创作”模式(真思、真绘、真写、真言、真变),将童画创作与儿童认知发展、情感表达、价值观塑造深度融合。“高校的理论视角,帮助我们跳出经验式探索,让‘童画育人’升华为可复制的育人范式。”白米中心小学校长潘兆良感慨道。

课程赋能:跨学科深耕融合。泰州学院美术学院依托艺术设计、美术教育等专业优势,与白米中心小学共同研发“三级进阶”童画课程体系。基础层以童画价值观、童画八礼四仪等为主线,开发《童画里的家乡》等课程,引导儿童用画笔表现本土文化;融合层打通学科壁垒,将童画创作与语文、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等跨学科融合,将艺术与逻辑思维培养结合;拓展层对接社会议题,开展“童画环保行动”“红色主题创作”等项目式学习,培养儿童社会责任感。部分课程获评“全国新教育十佳卓越课程”“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展开剩余70%

文化深耕:引入美育源头活水。泰州学院美术学院致力于深入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正计划构建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社区共建为核心的美育生态系统。通过非遗工坊进校园的活动,学院计划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校园,亲自指导学生,让儿童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能够将现代创意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此外,学院还计划开展社区艺术共建项目,组织大学生与乡村儿童一起参与绘制“家风家训”主题墙绘活动,以此来弘扬和传承家庭美德。同时,策划“童画乡村记忆”展览,展示乡村儿童的绘画作品,让艺术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AI+童画:激活美育新生态。泰州学院美术学院发挥产学研优势,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画作进行智能分析,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建议。如童画动态化,让童画“开口说话”。通过AI图像识别与动作捕捉技术,将儿童静态画作转化为简易动画。例如,学生绘制“消防员救火”场景后,AI自动识别角色轮廓,生成火焰动态效果和人物奔跑动作,为动画配音或添加文字说明。个性化AI绘本生成,记录成长足迹。利用生成式AI模型,根据儿童画作自动生成绘本故事。通过AI技术的赋能,儿童能够表达自我、更好地连接世界。乡村美育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孩子们的美育成长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评价革新:“育画”到“育人”跨越。泰州学院美术学院引入形成性成长档案,依托信息化技术分析儿童画作中的情感表达、文化理解等维度,并结合教师观察、学生自评生成综合报告。该创新性评价机制不仅着眼于儿童绘画技能的增进,更强调其情感发展、文化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精确分析,教师们得以全面掌握每位儿童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及时识别并肯定他们的亮点,同时针对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定制化的指导。这种从“育画”向“育人”的评价理念转变,为乡村地区的美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推动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

实践共同体:共建长效美育生态。泰州学院美术学院以“高校引领、在地实践”为核心理念,联合打造“美育实践共同体”,通过美术学院艺润美术教育工作室“1+N”驻点帮扶行动(1名高校教师+N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度融入乡村课堂。高校团队以示范课、主题工作坊等形式赋能乡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协助开展艺术社团与非遗主题创作,将地方文化转化为美育资源;同时,构建“阶梯式”教师成长路径,推动乡村学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实践基地不仅破解了“资源输入难持续”的困境,更通过培养“懂乡村、爱美育”的师范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为城乡美育协同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长效范式。

经过多年实践,泰州学院美术学院构建的“全链条”乡村美育支持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儿童作品通过展览、作品集等形式走向社会,引发广泛关注;地方文化以“非遗+童画”为载体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城乡的文化纽带。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通过“高校引领、城乡协同”的实践,探索出乡村美育从“资源输入”到“内生造血”的可持续路径,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展望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技术赋能,拓展AI在个性化美育中的应用,扩大“实践共同体”覆盖范围,联动更多高校与乡村学校,构建区域美育协作网络;同时,推动衔接与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多方联动机制,为美育注入长效保障。期待这一模式在更大范围内落地生根,让美育之光不仅照亮乡村儿童的成长之路,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助力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时代使命。

从理论的精心构建到课程的切实落地,从技术的创新赋能到文化的传承发扬,泰州学院美术学院在白米中心小学“童画育人”项目中所采取的“全链条”式的支持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乡村美育过程中出现的“碎片化”问题。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发挥创造力的平台,更通过实践证明了高校与乡村学校之间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这一模式不仅促进了乡村儿童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使儿童能在艺术的熏陶中健康成长,更能促进地方高校与乡村学校的深度合作,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活力。同时,这一模式也将为其他地区的乡村美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共同推动乡村教育的全面振兴。 张蓓蓓 黄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开远体育创意产业园完工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